暴雨砸在宣府卫的马厩顶,老卒举着油灯照见第三具马尸 —— 前蹄蜷曲,嘴角淌着黑血,旁边两匹活马正啃食地上的草料,混着同伴的血沫子。密奏在案上泡得发皱,太仆寺卿的字迹洇成一团:“马疫三日毙百廿匹,恐误边事”。这哪是瘟疫,分明是有人把劣马混进了军群!我盯着史料骂出声:600 年前的人搞 “劣马充数”,跟现在职场甩锅的套路简直一模一样。
多数人以为 “害群之马” 是骂人品差,其实庄子最早说这话时,真就是在聊养马。《庄子・杂篇・徐无鬼》里,牧马童子对黄帝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这可不是比喻,春秋时的马比家产金贵,一匹劣马能毁整群马的生存逻辑。
魏晋南北朝的养马人早把 “害群” 的门道摸透了。《齐民要术》里写着 “先除三羸五弩乃相其余”,所谓 “三羸” 是大头小颈、弱脊大腹、小胫大蹄的马,“五弩” 指大头缓耳、长颈不折这类货。我翻到这页的时候,手电差点吓掉 —— 这哪是相马经,分明是古代的 “质量黑名单”。北魏军中有个规矩,发现 “五弩” 马直接沉河,不是残忍,是这货会带坏马群:抢食时最凶,跑起来最慢,疫病还最先上身。
明代的马政把这点演成了血泪史。嘉靖二年,太仆寺丞徐宪报上来 “七分膘马一万六千余匹”,过了仨月复查,只剩一千六百三十八匹,《明世宗实录》卷三十写得明明白白:“升降相去什百,法当究治。” 扯淡!哪是马凭空消失,是地方官把 “筋马” 和 “肉马” 混着报。懂行的都知道,“望之大,就之小” 是能冲锋的筋马,“望之小,就之大” 是驮货的肉马,把肉马塞进军马群,跟让后勤兵扛枪冲锋没区别。
更阴的是 “传疫之马”。明代军中有 “递马” 制度,驿站马要不停换群转运,一旦混入染疫的 “害群马”,三五天就能让整个卫所的马厩空掉。宣德年间有个百户叫张能,偷偷把自家病马换进官群,结果导致宣府卫损失七十匹战马,被凌迟时还喊冤,说 “不就一匹马吗”。他哪懂,马是群居动物,病马打喷嚏溅出的飞沫,比现在的病毒气溶胶还难缠,沾着血腥和干草的馊味能飘半里地,健康马闻着就遭秧。
看到这你肯定以为,古人眼里的 “害群之马” 就是病马劣马?错了,我翻《太宗皇帝实录》卷三三时发现个反转:宋太宗把贬谪官员比作 “害群之马”,说他们 “小得其志,即复结朋树党”。这才是比喻的真正转向 —— 原来从宋代开始,“害群” 的重点从 “生理缺陷” 变成了 “搞小团体”。
明朝养马人还有个冷规矩,叫 “退三留七”,不是按数量挑,是按 “群性” 筛。要是马群里有匹总爱独食、还踢伤同伴的马,哪怕是日行千里的良驹,也要送去拉磨。他们管这叫 “去其害群之性”,比单纯看体质高级多了。有次边将不舍得淘汰良驹,结果这马在战场上突然离群,带乱整个骑兵阵,差点输了战役。
现在职场里那些抢功甩锅、抱团排挤人的主儿,老祖宗早给他们定了性 ——“害群之马”。有意思的是,古人除了 “三羸五弩”,还有个更狠的说法叫 “破群”,指那些能让马群失去秩序的马,跟现在说的 “搅屎棍” 精准对应。
最后说个扎心的:嘉靖五年有户马农,因为拒养官府摊派的劣马被抓,他在公堂上喊:“马群败在劣马,朝廷败在啥?” 这话没人敢接。要是明天你公司里混进个 “害群之马”,你敢做那个 “去其害马者” 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