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首批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以来,银行理财行业经历了五年的快速转型与发展。本文将从行业现状、市场规模、未来趋势、竞争格局等多个角度,对2024年的银行理财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挑战。
行业现状:监管体系完善与理财公司崛起
过去五年,银行理财行业在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理财公司的崛起中,逐步走向成熟。2018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为理财行业奠定了基础,随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原银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配套监管制度,进一步细化了理财业务的法律法规建设。这些措施提高了理财行业的合规度和透明度,实现了与母行的风险隔离,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截至2024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达到27.84万亿元,占比97.61%,较2019年末增长了174.83%。理财全面净值化时代的开启,标志着理财行业在合规和透明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理财公司的崛起是行业发展的另一大亮点。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纷纷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理财子公司。截至2024年,共有31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包括6家国有大型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8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商行以及5家合资机构的理财公司。这些理财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力军,管理规模突破万亿的理财公司数量不断增加。
市场规模与供需结构:稳健增长与结构优化
银行理财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中稳步增长。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数量为4.00万只,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了21.88%。其中,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达到24.33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5.29%。
尽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理财产品的供需结构仍存在不平衡现象。2023年以来,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的占比明显增多,从2022年末的3.14%提升至2024年6月末的25.3%。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从79%提升至80.8%,而权益类资产投资占比仅为2.78%,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也出现了变化。2023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产品发行占比提升,其中1个月以内和3-6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与之相对,6-12个月的产品占比出现下滑。这一变化反映了投资者对流动性更高的短期限产品的偏好。
未来趋势:科技赋能与高质量发展
未来,科技赋能将成为银行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抓手,银行理财公司正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效率和客户体验。例如,农银理财通过构建包括产品销售、投资交易、风控合规、估值运营、投研分析和数据中台等六大主题能力的系统群,实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
此外,理财公司还在积极探索智能化交易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市场价格发现能力和交易效率。通过直达真实交易对手的数字化交易报价行情展示与意向数据报送,减少传统的线下交易环节,提升交易资产、交易价格的可视化水平。
在产品创新方面,理财公司将继续丰富产品供给,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例如,农银理财推出的“六心”产品品牌,包括现金管理类、固收增强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外汇衍生及另类投资类和养老理财产品,覆盖了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各类投资需求。
竞争格局:差异化发展与品牌建设
随着理财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理财公司需要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一方面,理财公司应致力于塑造投资稳健、风格稳定、收益稳当的资管机构定位,实现“货币+”的产品功能,以契合广大银行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应定位为方案解决专家,充分发挥集团协同优势,为居民理财、企业融资、地方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品牌建设是理财公司在同质化产品生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理财公司可以依托母行平台优势,在母行企业文化大框架下,打造具有自身银行特色的资管品牌。例如,交银理财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产管理公司,服务于母行“建设具有财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战略,成为全集团财富管理产品核心供应商和大资管业务创新发展的综合平台。
以上就是关于2024年银行理财行业的分析。五年来,银行理财行业在监管体系完善和理财公司崛起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科技赋能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理财行业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理财公司需要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提升投研能力和客户体验,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